欢迎访问扶风党建官方网站!  今日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 页 > 党建快递 > 工作动态 > 正文

陕西扶风创“六个一线”党建机制力促脱贫

时间:2019-08-28    来源:     点击数:

陕西省扶风县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71113个行政村、9个社区,人口45万。根据2016年底的统计数据,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82个、贫困人口1412853832人。近年来,扶风县委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积极探索构建“六个一线”党建机制,即:堡垒在脱贫一线夯实、党员在脱贫一线帮带、干部在脱贫一线锤炼、人才在脱贫一线集聚、问题在脱贫一线解决导向在脱贫一线树立。这一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经过干部群众不懈努力,扶风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12.8%下降到1.26%,并于20195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行列 

 

夯实堡垒   打造一支撤不走的工作队

认真履行脱贫攻坚中党的主体责任,以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为抓手,全面落实党委书记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责任,牢固树立“抓好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意识,以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

坚持把夯实基层组织堡垒作为突破口,注重从在外创业人士、产业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 “领头雁”,是“六个一线”中最基础的一项机制。几年来,先后有59名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优秀党员走上党支部书记岗位。

法门镇马家村的共产党员、致富能人马向贤利用多年在外搞基建的人脉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为村里引进了一个个实体经济。村上通过土地流转先后建起了光泰农牧生态园、白皮松基地、养猪场、养鸡场、酿醋厂,这些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以“支部+企业+贫困户”的模式,主动承担了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社会责任,常年吸纳全村一半以上贫困群众开展种养殖和创业就业,成为带活贫困户发展的“源头活水”。马向贤的真心服务也赢得了村里党员群众的信任,在去年的村支部换届选举党员大会上,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夯实堡垒,也意味着对没有能起好堡垒作用的基层党组强,既引导又促改。按照倒排10%的比例确定整顿对象,分类制定方案,精准施策,36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在村级班子和村组干部中开展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请群众评、让群众享“五群”主题实践,一系列创新举措,密切了干群关系,实现了党员有形象、组织有威信、群众有感情、执政有基础。

结对帮带   党员带出群众精气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任何时候都是群众面前的旗帜。党员在脱贫一线帮带”之所以成为卓有成效的党建机制,更因为这面旗帜是召唤、是动力,带出了群众同心向贫困宣战的精神风貌。

召公镇吴家村党员王喜玲,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丈夫遭遇车祸身亡,面对家庭变故、10多万元债务、70多岁的婆婆和上大学的女儿,她没有失去信心,自己发展苗木产业310亩,不仅成为扶风县主动脱贫“第一人”,而且带动周边200多户群众发展苗木1300亩销售100多万株、帮助1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省脱贫致富先进个人和陕西省第五届道德模范。王喜玲脱贫致富后,又与本村低保贫困户毕新军结成了帮扶对子,还为毕新军选购了市场前景不错的苗木1100余株,并教他修剪、防虫、浇水、施肥。如今毕新军所种的苗木长势喜人。同时,王喜玲还帮助带动王建昌等4人种植苗木37亩。

堡垒强还需战士硬,县上组织党员结对帮扶,全县2950名有帮带能力的党员与885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落实帮扶措施1.75万条,提供就业信息3600多条,争取产业贷款1294.5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200个;鼓励村上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带头人,发挥帮带作用,吸纳贫困户就业,发展产业,带动3102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活动,评选脱贫攻坚“党员标兵”、“脱贫攻坚最美人”126人,广泛宣传先进典型,激发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锐出战   把过硬干部派到一线

坚持人岗相适的原则,结合各村实际,选派了71名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年轻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干部在脱贫一线锤炼的机制,锤炼的是干部,聚合的能打脱贫硬仗的中坚力量。扶风县公路管理站干部苟建宝就是其中一员,他任段家镇青龙村第一书记后,看到村上的苗木产业基础不错,但就是多一半的路是土路,拉树苗的大卡车把路压得坑有半尺深。一逢雨天,学生娃穿着泥鞋都难走,外地来村上买树苗的客商也叫苦不迭。于是,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投入560余万元,为村上修建道路15.6公里,全村实现了水泥路全覆盖。

路通产业兴。作为第一书记,他积极推行“以支部引领带合作社促产业发展,以党员示范带贫困户促农民增收”的“双带双促”模式,将118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并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带动贫困户脱贫,去年一年,顺利帮助73户贫困户脱贫。

县委办驻城关街道黄甫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赵永刚,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在原有的蔬菜大棚、苗木繁育产业基础上,带领农户发展雪桃种植350亩,其中贫困户种植261亩。同时,在雪桃种植区域积极探索“红薯套种”模式,鼓励35户贫困户在雪桃地套种红薯100余亩,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每亩为贫困户直接增加收入1200—1500元。在赵永刚多方协调下,累计销售红薯13.8万斤,加工红薯粉6200余斤,他本人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驻村工作队员。

在扶风,像赵永刚一样,在脱贫攻坚一线还有116支工作队404名队员。在一线,他们脸晒黑了,人跑瘦了,脚掌的老茧多了,但作风变了,思路宽了,精气神更足了。

此外,县上还从各单位后备年轻干部中,先后选派了三批干部到扶贫一线,挂任县扶贫办副主任和镇(街)扶贫副书记、镇长助理,专职抓脱贫攻坚。

法门镇农林村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一直是困扰村上脱贫致富的瓶颈,县委政法委下派法门镇挂职副书记王焕丽到任后,把解决农林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积极协调县水利部门和施工单位,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彻底解决全村700多户村民的饮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在农林村调研时,王焕丽发现该村三季有花,非常适合发展中华小蜜蜂养殖。经过多方考察,今年初,她主动与北京巧女基金会对接联系,帮助15户贫困户发展起了中蜂养殖产业,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5000元。

招贤纳士   激发人才助力脱贫新活力

近年来,由于传统落后的苗木繁育技术,绛帐镇仵康村培育出的成品苗木品质低、病虫害多,致使苗木销售市场不温不火。

县政府办派驻该村的工作队队长张铁柱,邀请在外创业的仵康村村民杨永峰回乡搞“克隆苗木”乡亲们都好奇,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带头“吃螃蟹”他又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苗木专家教授,进行科学论证,乡亲们才搞清“克隆苗木”就是利用细胞繁殖的苗木“组培繁育”新技术这项技术生产苗木,不受季节限制,繁育周期短,抗病虫害能力强,市场前景很好。经过反复商谈,最终达成了合作协议,依托杨永峰的陕西贡果苗木繁育科技有限公司在仵康村流转200亩土地,建设组培脱毒苗木繁育基地,采取“村集体+公司+贫困户”的模式,由公司向贫困户免费提供优质种苗、部分农资和技术指导,由贫困户在自家田地进行栽植和作务管理,成品苗木由公司统一回购。按照每株树苗一年1元的回购价,仅此一项,贫困户每年可以增加上万元收入。目前,仵康村已发展组培苗木产业100余亩,带动50户贫困户脱贫。

脱贫攻坚,是中央举全员之力的政治活儿,是苦干实干的力气活儿,更是人才密集型的技术活儿。扶风县实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六大培训”工程。对农村实用人才,实施“领头雁”、产业增收、劳务技能、农村工匠、电子商务、生态旅游六大培训工程,举办282500人次。同时,与江苏省邳州市签订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框架协议,先后15批次400余人“走出去”学习培训。

率先在全市县区启动紧缺性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从安家资助、待遇激励、项目扶持等方面制定“扶风人才新政18”,计划利用3-5年时间引进紧缺性高层次人才100名,两年来共引进现代农业、医疗卫生等专业硕士研究生34名。2017年,引进的山西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研究生化延斌,主动到苹果大镇天度镇闫马村驻村扶贫,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经常下地与果农共同探讨“产业链”脱贫致富之路。针对果农套袋费时、费力问题,研究发明“递推式果实套袋器”和“剪式摘果器”两项国家专利。2018年,化延斌与自己的团队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防雾霾口罩”、“一种气动车交通装置”,1项发明专利:“一种可应用于农药喷洒及农田灌溉的多用途气悬浮车”,目前该3项专利正处于申请阶段。作为一名扶贫工作队员,化延斌带着激情去解读扶贫、满怀真情去诠释扶贫,用他不灭的科研激情和不懈的执着探索,为扶风县脱贫攻坚贡献着青春力量。

重心下移    问题在脱贫一线解决

脱贫攻坚人才,实验室不在高楼大厦里,而在阡陌田间。他们发现问题在田间,解决问题更在脱贫一线。扶风积极开展“专家下基层、人才进农村”活动。组织农业、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420名专家技术人才下基层,向贫困户讲政策、教技能、送项目,带动110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县果业服务中心主任、农艺师权丽春,一心扑在田间地头,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2017年带领技术团队开展扶贫培训120余场次8600多人,指导贫困户果树建园5300余亩。针对全县果业品种老化、产量不高、品质不优等问题,大力推广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有机苹果生产、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标准化整形修剪、老果园嫁接改造等先进技术措施,主持申报实施了现代农业苹果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苹果园提质增效更新改造等项目,争取中省果业专项资金5000万元,全县果品优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今年年初的倒春寒使全县果树挂果受到严重影响,权丽春积极投身减灾保果补救战中,采取烟熏、喷药、追肥等措施,为广大果农减轻了霜冻损失。

解决技术问题在田间,是问题在脱贫一线解决”机制的一个侧面扶风全县脱贫攻坚这盘棋中,问题在脱贫一线解决”是工作重心前移,直指每村户,因而是一种崭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作风一是实行阵地在村、责任在村、任务在村。要求县级领导在脱贫一线投入50%以上的精力,镇街领导在脱贫一线投入70%以上的精力,村组干部在脱贫一线投入80%以上的精力。实行1名县级领导联系1个镇包抓1个村,1个县级部门包联1个贫困村,实现贫困村包抓帮扶全覆盖。确定每周三为“全县干部扶贫日”,要求所有帮扶干部走出机关,进村入户,解决问题。二是实行产业到村、措施到户、效果到人。大力开展以“一个支部发展一个特色产业、一名党员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党建领航“脱贫增收1+1”行动,推行“支部+X+贫困户”发展模式,全县共建立元宝枫苗木繁育、新红锋猕猴桃等脱贫示范基地32个,成立专业合作社164个,实现贫困户产业就业全覆盖、党员帮扶全覆盖。三是实行干在一线、考在一线、转在一线。制定《扶风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开展“正风肃纪促脱贫”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全县共排查脱贫攻坚领域干部作风问题19个,组成4个脱贫攻坚检查组常态化检查通报,先后对作风不实、工作不力的23名党员干部进行约谈提醒、诫勉谈话,对26人作出党政纪处分。

树立导向  营造干实事求实效浓厚氛围

脱贫攻坚到了决胜时刻,更要彰显导向的作用。为此,扶风县强化考核奖惩,形成鲜明导向:“先进典型的选拔和树立在一线,干部的提拔选用在一线”。

扶风县绛帐镇在2018年的年终考核中,首次进入“优秀”行列。这个在过去一直是梦寐难求的荣誉,这次如愿以偿,正是得益于他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扎实推行“六个一线”工作机制。通过干部扎根一线脱贫攻坚,绛帐镇每个季度考核积分都在前列,聚小胜为大胜,这才有了让他们备感珍贵的“优秀”。  

扶风县结合“六个一线”,出台考核办法。变年终“一次性算总账”为“每季度常算账”,避免了年底各种其它因素的干扰。在村级层面,县上每季度评选脱贫攻坚“红旗村”、“驻村扶贫工作标兵”,对获得流动红旗村的干部每人每季度奖励1500元,驻村扶贫工作标兵每人奖励1000元,对在脱贫攻坚一线获得先进工作者的,个人年终考核直接评定为优秀等次,激发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干事创业动力。“一线”的土壤成为干部们成长的“酵母”。今年4月,鉴于之前在段家镇挂职期间积极帮助镇村发展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原段家初中教师淮文刚,被组织提拔任命为该县博物馆副馆长。说起扶贫往事,淮文刚感慨:“挂职可不是来做客的,而是来锻炼、来做事的。在基层,只有脚踏实地务实干才能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把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表现和实绩作为评价、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扶风县61名奋战在脱贫一线的优秀干得到提拔任用。

如今,在扶风,“六个一线”工作机制,就像一个引水渠,让甘泉流向最需要的人群,让力量汇聚到最需要的地方。扶风的探索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把根深深扎进 “一线”这个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