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简介
历史沿革: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是西周文化发祥地、法门文化景区所在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原始社会神农氏时期,县属姜氏国(部族)。黄帝时期,属岐伯国(部落),后稷周国(部落)。西周时,属岐邑,为京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归右扶风辖领。新莽时属扶风县都尉大夫府。东汉时,美阳县辖区未变。南部邰县改为武功县。三国时,美阳、武功县治未变,归扶风郡辖领。西晋时,美阳县属扶风国,武功县属始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美阳县。在今县北部、岐山县东北部设周城县,美阳县并入周城县,治城在今周原遗址,归平秦郡。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撤武功县,在武功县治姜塬嘴设美阳县,辖今县南部、武功县全部和太白、骆谷、邰亭等地,归武功郡辖领。北周天和四年(569),移美阳县治崇正镇。建德三年(574),移周城县治于眉城,在原周城县址设三龙县;撤美阳县,县地归岐山。置武功县治于中亭川(今武功镇)。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改三龙县为岐山县,治城在岐山(今箭括岭)南十里。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在武功长宁镇始设扶风县(俗称东扶风)。太宗贞观元年(627),撤扶风县,贞观八年(634)改湋川县为扶风县,在今法门镇设置岐阳县。元和三年(808)撤岐阳县。五代后梁、唐、晋、汉、周时,扶风县设置未变,归凤翔府辖。北宋时,县置未变。南宋初(1127),金人统治北方,更名扶兴县。后又复原名,归凤翔府辖。元、明、清时,县名和治城均未变更。元时属陕西行中省凤翔府辖,明清归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辖。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二十四至三十八年(1935—1949),归宝鸡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1949年7月13日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宝鸡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并入兴平县。1961年8月从兴平县分出至今,隶属宝鸡市。
区划人口:扶风县地处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关中平原渭河盆地中西部,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西安市和宝鸡市之间。东北与永寿、乾县交界,东与武功县、杨陵示范区连接,南与周至、眉县毗邻,西与岐山县接壤,北及麟游县地界。土质肥活,气候温润,自古盛产小麦、玉米、油菜,素有“麦、米、菜籽油之乡”之美誉。全县辖7镇、1个街道,1个科技工业园,1个新兴产业园,113个行政村,9个社区,面积720平方公里,人口45万,总面积720平方千米。
地理资源:扶风地势北高南低,以平原、台、塬地形为主。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境内主要河流有渭河、湋河。矿藏有石灰岩、大理石。陇海铁路、G30西宝高速公路和209省道、104省道过境。扶风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国家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全省粮食主产县、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扶风县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全县已形成北部苹果产业带、南部猕猴桃产业带、中部杂果和苗木繁育基地产业带的“工”字型果业发展格局。境内有8座水库、9条河流、2条主干渠,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北部乔山是天然的动植物资源宝库,森林面积8.4万亩,有狼、豺、野兔、豹、野猪、獾、狍、黄鼠狼、蝙蝠等野生动物,石灰石储量15亿立方米。境内地热资源储量2.2亿立方米,极富开发利用价值。
文化习俗:扶风产生和汇集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优秀的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科学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等,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秦汉文化和隋唐文化。东汉时期“班马耿窦”四大名门望族功绩卓著,班固治史、马援请缨、马融讲经、苏蕙织锦《璇玑图》等典故彪炳史册,李白的《扶风豪士歌》、苏轼的《远爱亭》流传至今。扶风境内有各类文物保护点453处,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古周原遗址和法门寺塔基被列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古周原遗址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国之重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499件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繁、质量之优、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国内外罕见,举世仅存的佛指舍利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提到法门寺琉璃器时,盛赞其精美绝伦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倾心打造的全市首家国家5A级景区法门文化景区,已成为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扶风一口香、鹿糕馍、豆花泡馍、醋糟粉、扶风面皮等名优特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产品远销海内外。
经济状况:扶风作为西周文化的发祥地,围绕粮食稳产、良种培育、果业提质、畜牧增效、蔬菜扩面等,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特色功能小麦产业园、果品产业转型升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场、设施农业基地等项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做大做强医药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家居包装、纺织服装、环保建材七大产业集群,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深度融合、集群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2022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同比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5%,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5亿元,财政支出26.4亿元,同比增长7.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015元和16060元,分别增长5%和5.2%。先后荣获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县、全国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全省高质量发展农业强县等30余项荣誉。